生命中心施一公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历史最悠久以及地位最崇高的荣誉团体之一“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又名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或美国文理科学院) 4月25日公布了2013年新当选院士名单,包括186位美国本土和12位外籍院士,其中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入选外籍院士,成为中国大陆继1989年谢希德教授之后,第二位入选该院的外籍院士(http://zh.wikipedia.org/wiki/American_Academy_of_Arts_and_Sciences)。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简称American Academy,又名“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或“美国文理科学院”)成立于1780年,首任院长为美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首批院士包括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等。该院是旨在运用多学科进行独立政策研究的学术中心,历史上至今共选举产生约一万名院士,包括爱因斯坦、奥本海默、丘吉尔等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华人学者胡适、钱学森、林家翘等亦为该院院士。目前共有约4000位院士及600位外籍院士,皆为来自科学、艺术、公共事业及商界的领军人物,其中包括超过250位诺贝尔奖得主及超过60位普利策奖得主。
人物简介:施一公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1995),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席教授(1998—2008)。他2006年开始着手在清华大学建设实验室,2008年全时回国工作,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其领导的实验室主要运用X-射线晶体学,结合其它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方法研究生命科学的基本问题,在细胞凋亡调节机制、生物大分子机器组装与功能、重要膜蛋白结构与机理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的原创贡献,迄今发表SCI论文125篇,其中34篇以通讯作者发表于《自然》、《科学》、《细胞》,被SCI引用14000余次。其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于2010、2011年连续两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12年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重点引用并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施一公教授于2003年获得国际蛋白协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2008年当选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研究员(HHM I Investigator,因全职回国而婉拒),2010年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2011年获华人生物学家协会颁发的吴瑞奖(终身成就奖),2013年获得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