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进东教授做客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
讲述“多细胞蓝藻细胞间通讯以及细胞格式形成”
5月25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金沙集团1862承办的第42期“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系列”在清华大学医学科学楼举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科院院士赵进东博士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多细胞蓝藻细胞间通讯以及细胞格式形成”的讲座。

图为赵教授做学术报告
蓝藻是原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是地球氧气的重要贡献者。蓝藻是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出现在35亿年前,其释放的氧气形成了地球原始氧气的积累。蓝藻最早在进化中出现丝状体,多细胞体。多细胞是在进化中的关键事件,具有几个重要特点:细胞与细胞之间有黏附;细胞之间有交流;出现结构和功能的分化。单个细胞有规律的出现在多细胞个体之间,称之为格式。一维空间上的格式即为丝状体,便于进行研究。赵教授的报告着重于蓝藻格式的形成展开讨论。
赵教授以鱼腥藻为研究对象,其异型胞氧气含量低,主要用来固氮,可以与营养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异形胞一般不会连续存在,通常10个营养细胞会有1个异型胞。PatS为只有17个氨基酸的肽段,在异形胞中表达,加在培养基中抑制分化,PatS 肽段沿着胞间连丝进行细胞间交流。HetR基因为决定异型胞分化的决定性基因,起始细胞分化,研究显示HetR可与自身启动子结合,感知缺氮条件。HetR-PatS通路影响格式的形成。赵教授一系列的发现阐明了蓝藻细胞的分化机制。

图为讲座现场
互动环节,现场听众踊跃提问,赵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针对基础性问题诸如“蓝藻是细菌还是藻?”和探索性问题如“格式形成的其他可能机制?”,赵教授都一一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人物简介:
赵进东教授1956年出生于中国重庆市,1982年1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1990年1月获得美国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博士学位。赵进东教授现在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自1994年以来,赵进东教授主要从事蓝藻细胞分化和格式形成(pattern formation)研究。赵进东教授领导的实验室发现了若干关键基因在细胞分化和格式形成中的作用机理。他们同时还发现多细胞蓝细菌细胞-细胞物质交流通道形成的分子机理,从而揭示细胞通讯在格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赵进东教授曾获得多项国家奖励,于2007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