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生命中心举办2016年度第四次两校PI学术交流

2016-12-23    点击:

生命中心举办2016年度第四次两校PI学术交流

12月14日晚,生命中心2016年度第四次两校PI学术交流活动在怡仁融创活动厅举行,来自两校的近五十名PI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

此次学术交流的主题是“医学影像”,生命中心PI王初主持了会议。首先,由生命中心PI何爱彬为大家做了题为“Digital cell lineage reconstruction of mouse heart development through imaging but not imaging”的报告。小鼠的胚胎心脏发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发育过程中的意外常带来不可挽救的后果,造成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疾病。因此,科学家们一直试图揭开其心脏形成的神秘面纱,为了解先天性心脏疾病提供正确而详细的信息。虽然传统的lineage tracing 等方法为我们揭示了小鼠心脏形成的发展脉络,但不能实时展示心脏形成的动态过程。何爱彬实验室采用生物荧光成像的方法,秉持”seeing is believing”的信念,搭建了一台垂直式光片显微镜,通过捕捉心跳信号,使心跳间期与激光激发同步的方法,对小鼠胚胎进行体外培养,进行低漂白,快速度,长时程的成像,对成像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重构出心脏形成的动态过程或对其中的关键事件进行追踪,能通过电影放映的方式展示心脏形成中的故事。

与会PI们对这一新方法非常感兴趣,李毓龙、张岱、张强锋、周专和徐成冉等PI纷纷提问。何爱彬就离体培养与激光对小鼠胚胎的发育有何影响、此实验对比其他做小鼠胚胎成像的实验优势、小鼠胚胎心脏基本成型的时期以及技术在其它细胞器水平如线粒体的拍摄方面的应用等,一一做了耐心和细致的解答。

接下来,来自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的霍力副主任和生命中心PI刘志博分别就核医学中的“临床核医学”和“基础核医学”中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为大家介绍了核医学的相关技术、应用现状和面临挑战。

核临床医学指利用放射性核素进行诊断、治疗的技术,其基本手段是病人摄入或注射放射性核素,再由体外检测射线。这项技术在肿瘤等病情的诊疗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为临床医生所认可。霍力以一个神经内分泌瘤病例为切入点,带大家走近核医学这座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的“桥梁”。在这个病例中,病人病情恶化十分迅速,诊断期间唯一采用的影像检查PET-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联用)为及时确诊提供了可能。PET-CT检查中对于病灶诊断起关键作用的两个示踪剂分别指示了肿瘤为神经内分泌瘤,以及其恶性程度,对于确定肿瘤位置、病情分析及指导手术的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得益于此,病人的生命被成功拯救。报告后,与会PI们就醋酸盐探针的老药新用发展过程、排除显像结果假阴性的解决办法、以及临床医生如何才能意识到用核医学手段去解决问题等进行了提问。霍老师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呼吁各科室临床医生和基础科研人员重视核医学,希望研究人员可以结合基础科研中发现的特异性受体及通路,设计可以活体示踪的放射性探针,理清其作用机制。

最后,生命中心刘志博以“将临床分子影像(PET/CT)应用于基础科研”为题,从基础核医学的角度讲述了根据临床需要设计全新分子探针的概况。基础核医学发展的灵魂是仪器的发展及探针的研究,而目前我国在核医学探针上的研究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现有的指示葡萄糖代谢的探针18FDG使用虽然广泛,却缺乏特异性。刘志博在前期参与的研究中通过硼酸捕获F离子生成BF3的反应,发展成18F标记平台,并将其推广到了临床。目前,研究组旨在发展以BF3为基础的18F标记法,设计可以鉴别炎症与癌症的探针;针对BF3- 及COO- 在化学、生物学上的相似性,以及癌细胞对蛋白摄入量极高的特点,设计氨基酸的替代物硼胺酸探针;瞄准癌症诊疗一体化,设计精准核药物及基于硼中子捕获治疗(BNCT)的质子手术刀。考虑到探针及设备间的关联性,研究组也致力于提高PET成像的分辨率,以期其在探针作用机理研究中及部分基础科研上的应用。交流中,PI们就核素的重要性和紧缺状况进行了热烈讨论。霍老师也从临床的角度和刘老师一起合在场老师们进行互动,表达了对BNCT研究发展的期待。会议结束,天色已晚,但大家都为从交流中获得的丰富收获而感到兴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