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保亮教授做客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讲述“饮食与胆固醇代谢的调控”
2020年10月16日下午,武汉大学生命学院院长宋保亮教授受邀做客“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系列”,为广大师生们做了题为“diets and Cholesterol Metabolism”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由清华大学药学院PI陈立功主持,在清华大学生物新馆143举行。

图为宋老师讲座现场
作为哺乳动物中含量最多的甾醇,胆固醇具有调节膜功能,作为胆汁酸和类固醇激素的前体,共价修饰Hedgehog和Smoothened(SMO)蛋白等多方面的作用。过高的胆固醇和其它脂质是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和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人体的胆固醇主要来源于生物合成途径和小肠吸收途径。宋保亮教授结合该课题组长期在胆固醇代谢领域的研究成果,向我们深入地介绍了小肠通过NPC1L1介导的囊泡内吞作用(主要涉及NUMB和LIMA1蛋白)将胆固醇吸收到肠上皮细胞中的过程:NPC1L1首先与Flotillins形成富含胆固醇的膜微域。胆固醇再与NPC1L1的胞外N端结构域结合,从而促进NPC1L1的C端内吞基序从细胞膜上解离。之后NUMB结合NPC1L1 C端的内吞序列,并介导NPC1L1复合物的内吞作用,将胆固醇带入细胞。NPC1L1又通过LIMA1和Myosin Vb介导的作用被转运回到细胞质膜。相反,高水平的胆固醇可通过促进胆固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的降解,进而反馈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
胆固醇的生物合成是一个消耗能量和营养的过程。在进化史上,食物的供应并不是保持始终如一的,相反,动物经历了从饥荒(禁食)到盛宴(进食)的循环。长期以来,人们已经知道在禁食状态下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受到抑制,但是当饮食中的胆固醇不足时,胆固醇的合成会在进食时增加。因此,宋教授还跟大家分享了他们最新的研究发现,即在禁食与再进食的转变过程中,机体的胆固醇合成是如何进行调控的。

图为师生认真听讲
宋保亮教授通过详细地介绍了胆固醇在机体的合成与摄取过程,以及饮食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作用机制,很好地向大家展示了其课题组长期深耕胆固醇代谢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的研究过程。同时,宋教授还与在座的师生们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报告结束后,大家对宋教授的精彩学术报告给与了热烈的掌声,并表示期待下一次的学术交流。
人物简介:
宋保亮,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1997年于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于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西南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200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项目资助,任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组长、研究员。担任科技部重大蛋白质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首届科学探索奖等荣誉,并担任基金委糖脂代谢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组长。2014年起任武汉大学生命学院院长至今。长期研究胆固醇代谢调控及代谢性疾病。他的工作阐明了小肠胆固醇吸收的分子途径,揭示了胆固醇合成的负反馈调控通路,发现了细胞内胆固醇运输的新途径,以及发现新型胆固醇共价修饰蛋白。以通讯(含共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1篇Science、1篇Cell、1篇Nature Medicine、4篇Cell Metabolism、1篇Nature Cell Biology、1篇Molecular Cell、1篇Nature Metabolism。